對鼎泰豐來說,「人事成本高」到底算不算劣勢?《那些年一直錯用的SWOT》

鼎泰豐來說,「人事成本高」到底算不算劣勢? 這個問題源自 《再基本也不過的行銷課》 ;在當時組內的SWOT練習環節,我們組(分析鼎泰豐)很直覺地在劣勢的地方填上了「人事成本高」。當時Alex老師說了一句「人事成本高算是劣勢嗎?」,當下全組愣在那邊不知道怎麼回答,雖然最後我們在這個項目依然拿了滿分;但「人事成本高」真的算是鼎泰豐的劣勢嗎?我一直想不透。 我曾經在一家知名日系營造服務,原先在日商大舉來台投資的時期(包含了舉凡化工、電子、機械等等各種製造業),是我們的黃金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已然不再是製造代工業的最佳選擇,各家廠商紛紛轉往中國、越南、印尼等地發展;漸漸地,我們不得不和也剛結束科技廠建廠高峰蜜月期的眾多台灣廠商展開短兵相接。想當然,由於日系營造的待遇和福利都算優厚,而且維持著「終身雇用制」的傳統;於是許多人很自然地會把「拿不到案子」和「人事成本壓不下來」互相連結。 但事實上?我用極度誇張的算法來算好了,假設一個20億台幣、工期一年的案子,台系營造的人事成本是1000萬,而我們的人事成本是三倍好了,那也就是3000萬。對客戶來說,他在乎的真的是這2000萬,1%的差距嗎?沒有錯,客戶自然會想盡辦法來壓低採購成本,這是談判的議題在這裡先不討論。但不要忘記,只要整個工程專案出了一點錯,讓客戶的產線慢個一週上線,或者上線之後需要停機來進行結構修繕;那造成的損失很可能就遠超過這個金額了。 回到鼎泰豐,當你的服務和餐點能夠做到國外觀光客都願意專程跑來排隊就為了吃小籠包,一天翻桌率高達15-18次時,所付出給員工的所謂「高薪」(新聞報導佔56%營收)真的是劣勢嗎?反過來說,當你把員工薪水都砍成22K,當服務和餐點出包搞到沒有人願意來用餐;就算賣價降成半價,這樣做的好處又在哪裡? 價格應該是由定位決定的。價格是給消費者的認知,只要產品匹配,對手又無相應的品項,高價是策略使然。 -《那些年一直錯用的SWOT分析》 那麼,鼎泰豐的劣勢是什麼呢?以國內市場來看,個人首先會認為「難以快速展店」是鼎泰豐的劣勢;直覺來看鼎泰豐所要求的人力資源素質(反映在招募時間)以及訓練時間肯定會比較高。 另一個問題則是市場容易飽和,應該很少會有人天天吃小籠包當正餐吧?相比之下,大戶屋能夠被選擇的頻率就高得多了。而鼎泰豐也很聰明,很早就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