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台灣營造和日本營造差在哪裡?來自日商副總的提問

圖片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間歷史悠久的日商營造廠K公司服務;而在這裡面,當然免不了台日之間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這點我想不只是日商,在外商服務的朋友們大概多少都能體會到這種感受。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某位我雖然沒有共事過但卻很敬重的副總,在某次的餐會中問我:「你覺得台灣營造跟日本營造的差異在哪裡?」;當時的我雖然略有概念,但突然之間也組織不出一個像樣的答案來。 我一直記得這個題目,包含中間也去了日本研習一陣子,卻遲遲沒有動筆把這些想法寫下來。直到最近因為某些原因,又重新看了一遍江守智顧問的 《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 ;才覺得書中某些議題確實和營造業有相當的關連性,也才有了這篇與其說是心得還比較像雜感的文章。 總結在前---我認為台灣與日本營造的最大差異在於:穩定性,至於是什麼樣的穩定性呢?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K公司身為大型日商,常舉辦互相舉辦兩邊工地的參訪活動是當然的事。而就我的觀察,台灣人去日本參觀後的寫下的心得多半是:「那個A設備效率非常好,那個B道具希望台灣也可以有」,但真正心理的OS卻是:「你們日本就是有錢才能這樣!台灣根本做不到!」。相反地,當日本人來台灣工地參訪的時候,往往會用帶著一點不屑的眼神說:「那個A設備和B道具很棒啊?你們怎麼不用呢?難怪效率這麼差。」。 生產和物流不穩定 我在台灣和日本都有管理鋼結構工程的經驗,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日本的拖板車貨運。鋼結構由於柱、梁體積龐大,需要在工廠製造完成後再送到工地進行安裝。一般台灣的做法是---前一天,幾台大拖板車把要出貨的構件裝好裝滿,凌晨從工廠出發,趁著路上車最少的時候趕到工地,再由工地一早上班的師傅把所有車上的東西卸下來,而其中當然少不了幾支工地還沒辦法安裝但為了多湊重量而塞上車的構件。 圖片來源: 藤原運輸 但在日本,貨運公司在安排車輛卻可以精確到以半個小時為單位,這在台灣是無法想像的。你要跟現場師傅問說貨車幾點會到,得到的答案大概都是「X!我哪知道他幾點會到,每次都跟預定的不一樣,害我們在這邊等的要死。」 沒錯,台灣的作法會造成現場構件堆的整場都是,甚至很多支根本就還沒有辦法安裝;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堅持要這麼做?工廠會告訴你,因為重量不夠的話貨運公司要加收錢,所以再怎麼樣也要硬塞把重量衝上去;而當然工廠順手做的簡單構件,很可能你要最後階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