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的力量

 最近為了消費者行為分析苦惱了好一陣子。個人認為原因在於,我總覺得自己分析出來的結果跟業務部門的「常識」差不多,心裡一直有一種「我好像在做白工,報告一堆廢話」「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嗎?」的感覺。


但今天下班時突然有個想法浮現,業務部門的「常識」就一定代表其他部門或高階主管也這樣認為嗎?好像並不一定,畢竟站在第一線執行任務和站在管理的位置,或者「另一個部門」的第一線;看見的風景、聽到的聲音不同,很可能造成大家的想法、「常識」也各不相同。

舉例來說,過去在建築工地上班時;工地的同仁總認為「公司的人坐辦公室吹冷氣,不知民間疾苦;制定一堆不合時宜的規定導致現場效率下降」,相反地,公司的同仁則認為「工地的人覺得反正天高皇帝遠,往往傾向不守規矩、打混摸魚交差了事;需要更完善的規定來防治這種行為」。

而這兩種想法對不對?也許都對---只是比例不同。那麼,開會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假設A部門佔了70%,B部門佔了30%;但在會議中,兩個部門肯定都指向是對方的錯,同時也都能舉出事實(即使30%的事實也能夠放大處理),而最後的結論就會變成兩黨一樣爛---沒有結論。

這時候,如果數據能夠顯示出就是A部門要負起大多數的責任,那這份數據分析不就有很大的意義嗎?即使我自己身處B部門,而我的團隊夥伴不僅知道是A部門要負較大責任,而且也早已多次向管理階層反映;利用不同的報告形式、不同的資料來源提出,就算是已經重複很多次的結果,也有很大的價值。


  我們人類的意識對於重複有著本能反應。我們聽到的次數越多,就越可能記住。聽到的次數越多,我們就會認為這個事實越重要。
  與之矛盾的是,不喜歡重複是人性的一部份。我們不會一個早上對同一個人說六次早安。我們可能會一直希望他們的一天能有好的開始,但我們不會重複地說出口。這樣的重複讓人不舒服、沒有感情、令人毛骨悚然。

《好問》

我很討厭別人對我重複嘮叨同樣的事情,但當場景換成要說服他人時,「重複」的力量卻是我們該好好掌握利用的。以前總是在第一次提案失敗後就容易感到挫折,認為自己的意見都沒有受到尊重;殊不知一般提案很少會在十次之內就過關的,不斷調整修正、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資料來切入,堅持下去才能讓真正重要的想法被落實執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營造和日本營造差在哪裡?來自日商副總的提問

為什麼學了當責卻沒有辦法實現當責?三個問題與更聰明的目標設定

什麼是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