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5分鐘解決困擾你長達數個月的問題:一談就贏實例討論會

在年末寒冷的連假裡(雖然我沒有連假...),和一談就贏的好朋友們一起進行了一場實例演練討論;
大家總共討論了四個案例,過程非常緊湊而沒有冷場,一個下午一下就過去了,在這邊整理了我自己的心得,希望自己能夠更加進步。

不畏寒風一起參加討論的同學和學長姊們(感謝雪糕提供照片)


1.「別用已知去了解未知」:突破同溫層,看看外面的世界
公務員就在意的就一定是結案率嗎?還是那只是「我所認為」的公務員。湯姆哥說:在國稅局更改KPI變成要比南北區誰收的稅多之後,原本很好談的逾期罰金變得無比難談,因為對方需要滿足自己的利益(稅收數字)。
而阿泰也提到某次和環保局交手的經驗,對方稽核員只要開完單就代表任務完成了,後續的申訴和處理都和他沒關係。我認識不少公務員,甚至自己的父母也是公務員,但同質性太高的組合(幾乎都是土木相關)就會讓我覺得世界就是這樣,而忘了去設想其他可能。
「別用已知去了解未知」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實際執行時卻往往做不到?因為人的本能是藉由快速反應的直覺來判斷事物,但卻往往只有看到表面和自己想看的東西。
為什麼ALEX老師常說「永遠設想不同可能性」「先別管發生機率有多小,萬一真的發生了你會怎麼做?」;平常的練習、觀察和設想就是為了真正打仗的時候備戰。


2.「談判的對象是人,案例的主角也是。」
當案例是公司對公司商務談判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自己和對方當成「公司」而陷入只有單純利益分配的零和談判,但實際上對方「人」的需求/目標和「公司」就一定會一致嗎?有沒有辦法利用達到對方「人」的需求來換取我方更大的利益?
以當天的其中一個案例來說,對手是處在一間剛被併購的公司裡,即使對方「公司」在技術上佔據主導地位,但身在一個剛被併購而兵荒馬亂的公司環境裡,「想要快點找一家公司簽長約而保障自己在內部的穩定」是否更有可能是對方「人」的需求?
而湯姆哥也說,「大家都說A公司應該怎樣怎樣做,這些都沒有錯;但是重點是「案例主角」要怎麼去向老闆提案、說服老闆支持這個行動?」;永遠想著對方「人」的需求,會讓我方能夠擁有更多可以選擇的方案。


3.「退一步海闊天空」:不是輕易退讓,而是綜觀全局
當天的四個案例,各組在經過討論後都能夠提供當事人一些本人從來沒有想過的解決方案或方向,為什麼我們在看別人的案例總是如此簡單,但當事件實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卻總是難以突破?
古語有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身在風暴之中,鋪天蓋地而來的各種資訊、細節、情緒都會嚴重的影響我們的決策能力。過少的資訊和過多的雜訊都會帶來焦慮,知道越多細節就越難跳脫框架,各種的負面情緒會主導我們的思考...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突破自己的心魔?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持續鍛鍊自己的心理韌性,為什麼我們會說一個人「見過大風大浪」,當處理過的事件難度和緊急程度越來越高,就不會因為一點小騷動而慌亂,在能夠保持冷靜的情況下自然能夠做出更好的決策。
其次,遇到事件發生時,先退一步綜觀全局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就算在某些事件中只容許30秒的時間思考。我曾經因為看到拆除塔式吊車時機具的旋轉方向與計畫不同,心想這樣整個辦公室的人都會暴露在一個幾十噸重的構件(吊在辦空中)下面,情急之下大聲地叫所有辦公室的人疏散(還破音),卻沒發現拆除作業根本還在準備中;當時辦公室亂成一團,一堆人被我嚇到而穿著拖鞋就跑到外面,所幸沒有人受傷。要是大家在「逃難」過程中產生推擠而受傷就反而變成我的責任了;這也告訴我不經思考就一頭熱的栽下去行動只會造成混亂而無法達到成效。
最後,當自己碰到前所未有的難題且無法突破時,適時的尋找諮詢對象是有必要的,除了專業上的知識和技術以外,從旁人的角度切入也會更能找到突破僵局的隱藏機會;但並不是人人都適合當作被諮詢的對象,除了專業上的素養必須足夠外,若對方自己也身在事件中,很容易變成兩個人同仇敵愾而無法起到讓自己冷靜思考的作用。



身為一個案例提供者,很感謝大家給予的建議;讓我心情安定許多,雖然要處理這個事件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但是我知道了很多可能的方案和自己不足的地方。
另外像是最後同學提問時間麥可哥所分享的:「回溯要即時,最好談完就馬上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回溯,否則記憶會在一小時候剩下不到一半」,也是很受用的建議。
最後要感謝主辦阿尼哥和超熱心的輔導員團湯姆哥、snow姊、麥可哥、宣銘哥和若吟學姊,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ALEX老師同意授權舉辦這次活動,讓大家一起度過一個充實的下午,謝謝老師、學長姊和同學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營造和日本營造差在哪裡?來自日商副總的提問

為什麼學了當責卻沒有辦法實現當責?三個問題與更聰明的目標設定

什麼是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