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贏家:踏上征服世界的旅程


  提問等於給別人一個機會,分享他們個人的經驗和智慧。
如果一個人連好好地瞭解你都不願意,你還會想和他買東西嗎?



幾個月前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健身房購買教練課程。以前只要辦完入會手續,通常都會贈送一次量測身體數據服務,然後隨之而來的推銷就是:
「我們教練可以讓你變更壯!」
「體脂還可以再低!」
「我們會教你怎麼用器材!」...

而我的答案一律都是:「不用了,謝謝!」。

但這次我聽到的是:「你上下半身肌肉量不太平均,是不是很常會下背痛?」
「咦?你怎麼知道?」我心想。
「這個問題大概七八成的人都有,不然我先免費幫你調整看看...」

接著就順水推舟了。

可見「問對問題」對於成功的銷售來講有多麼重要。


CORE:建立信任,是成功銷售的核心

C:好奇心是一種超能力

「我很好奇,當初是怎麼對他們家的產品有興趣的?」

簡單的好奇句型卻威力強大,但你知道除了小心不要連用太多次之外,還有很多原因可能造成一個失敗的問題嗎?


「我很好奇,你對這次疫情有什麼看法?」

「中國太可惡了,當初怎麼能這樣隱瞞呢!」
「我覺得金正恩突然消失很好笑欸!」
「戴口罩熱死了!到底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啊」

問題本身沒有錯,也不是大家深惡痛絕的封閉式問題,不過答題範圍實在太廣,反而導致持續停留在不相干的話題上而難以往前推進銷售。

「我很好奇,被這次疫情影響,東南亞供應鏈都被封鎖了,對你們會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如果你手上剛好有貨可賣,是不是就更容易引導到相關的話題上去?


O:先別說這麼多了,你聽過安麗嗎?

開門見山的缺點是,你若還摸不清對方的底細和意向;那命中的機率自然很低。尤其初步接觸就直接開門見山更是容易碰壁;想像一下你走在路上,有個陌生人把你攔下,開口第一句就是「高級健身房會員一個月700元,有興趣嗎?」,你心裡是什麼感覺?他不知道你住哪裡,不知道你的運動習慣,不知道你工作忙不忙;重點是,他根本不關心你!

但如果你已經很清楚對方的狀況,也知道自己的提案高機率會命中;那麼就大膽地上吧!



R:永遠一直問「為什麼」

相比自以為什麼都懂地長篇大論,真誠地請教對方,絕對可以讓你收穫豐富。

  不要害怕讓自己裝笨,以「比對方稍微無知」的立場來提問。

但是要注意是「稍微無知」,如果兩人之間的程度落差太大,可能會讓對方連講都懶得講。

我在今年年初轉換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產業當業務;剛開始和主管出去客戶那,真的是有聽沒有懂,就算好不容易擠出一個問題,客戶的工程師聽了也是面有難色。

我:「所以這邊為什麼是放7顆呢?」
客戶:「嗯...」(這個我要從何講起,可能要上一整套課程吧...請先爬文謝謝)
我主管:「啊他剛來比較不懂啦」
客戶:「因為...所以...」(已經想了最簡單的解釋,但我還是聽不懂)

畢竟大家時間寶貴,也不是人人都想沒事替你上課的。
但有時候網路資訊很雜亂,查了半天也不知道到底整個架構長什麼樣子;公司內又不一定有人可以教的時候怎麼辦呢?

還有一招,用自己的知識去換對方的知識。


E:讓對方講自己的故事

「我看很多客戶都是放10顆,為什麼你這邊是放7顆呢?」

比起單純地要你解釋,帶來新的情報(其他客戶的做法)的人是不是讓你更有意願好好回答他呢?

不過,在演練時我還是不小心講出了禁句:「我朋友說...」;你朋友,請問哪位?



不知道該問什麼,代表你準備的不夠

上課的演練和課後自己拜訪客戶練習,都一度出現「不知道該問什麼」的瞬間。
即使知道對方都很願意回答,但腦袋就是一片空白。

而這就代表我們對這次拜訪做的功課還不夠,才會不知道還欠缺什麼情報。

又或者,請對方說個故事,也是一種選項。
「不好意思,您剛剛提到要先試用,我有點不太懂具體來說會怎麼執行...」


SPIN:從覺得沒必要到成交之路

對自己產品越熟的人,越容易流於介紹自己的產品而非提問。

觀察SPIN演練的環節,很常會發現這幾種狀況。

在問題階段,常會問出誘導式的封閉問題,例如假設是賣保護眼睛的藥品,就會問說「您上班時間這麼長,是不是很容易感到眼睛痠呢?」;這種問題至少八成的人都只能說「Yes」,而你知我知獨眼龍也知,他的下一句就一定是「我們這邊有個___產品,對眼睛痠特別有效...」。

        電話推銷員問:「您喜歡來一杯純淨的水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是「Yes」,但我們只想尖叫:「No!」聽到這種問題,我們就知道接下來的對話是一場酷刑。
-《FBI談判協商術》



即使最後你用死纏爛打的方式逼迫對方買下東西,那也只會讓對方有被欺騙的感覺。除非你只想賺完一筆後就換個地方再來,否則並不是長久之計。


第二種同樣是急於成交而會發生的狀況,就是把IQ整個跳過了。沒有錯,你的產品可以解決對方的「問題」,但是...

  客戶不會因為它的問題或困難而買單,而是會為了那個問題所造成的影響而做出購買的決定,千萬不要搞錯方向。

同樣以眼睛藥品的例子來說,眼睛痠是「問題」;而對工作或是生活的干擾才是真正的「影響」。非常熟悉產品的人,很容易在聽到對方的「問題」後,直接就想開解方。

「很多人和我說每天盯著電腦螢幕沒多久眼睛就痠了,不知道您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你這麼一說,好像有一點。」
「這樣啊!我們這邊剛好有個產品,對眼睛痠特別有效...」

就算眼睛痠真的造成我的困擾,面對這樣的商品介紹,我還是只想說「不用了,謝謝!」。

「那再冒昧請問一下,眼睛痠對您的工作上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就...會比較難集中精神吧!」
「這樣啊!具體來說,對您的工作成果會有怎麼樣的影響呢?」

  護髮霜本身是一項產品,萬一你只會告訴大家這個產品是自家手工生產、草本配方、價格實惠、包裝便於攜帶……等等,你其實只是在介紹產品特性(features),你要能夠讓對方相信,使用你的護髮霜之後,就能讓原本無暇照顧的頭髮恢復光澤,你就是在訴諸自己的產品能帶給顧客的利益(benefits);但這還不是最高段的銷售,因為真正成功的銷售,是要讓你的目標顧客知道,原來一旦頭髮得到了照顧,你就會散發出不同的自信,別人也會更加給你肯定,然後你就有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讓自己上一層樓。做到這一點,你銷售的就是價值(values),也就是讓顧客具體瞭解,他們到底為什麼需要你的產品。


而到了最後階段的NPQ,即使你相信你的提案肯定會打中需求;但也不要急著把話說死,因為你不知道客戶是不是還有什麼沒說出口的疑慮,如果這些隱藏的地雷沒有好好處理,很可能我們就死在半路上了。

「這個看起來很棒耶!不過買了我大概也沒時間用吧,到時候又要被說浪費錢,還是算了...」

消除疑慮:您覺得有機會考慮嘗試一下嗎?

你的方案對對方來說,真的能夠執行嗎?

我以前很喜歡打棒球,也曾經為了練球而蹺掉不少課。而不管你喜歡的運動是什麼,最討厭的一件事一定是一樣的---受傷。問題來了,你記得你受傷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對你說了什麼嗎?是不是腦海裡浮現了「多休息」這三個字?當時聽到的時候真的不是很開心,但畢竟我們是業餘玩家,也只能這樣;今天如果是職業選手,是靠著這項運動過生活的人,你敢就跟他說「多休息」嗎?

  我是怕我進醫院,就沒辦法出來了...工地的便當,都是兩個小時前就做好了;等到要吃的時候,已經變的很難吃。但是肚子餓又還是得吃,所以啊,配醬油和菜脯也是湊著就吃了。但是這樣每天吃,不是高血壓就是心臟病。
  阿醫生又叫你不要喝冰的、不要喝酒;問題是,夏天不喝冰的,冬天不喝酒哪裡受得了?這樣喝下來,不是肝不好就是腎不好,就更別說腳痛手痛腰痛;全身都是病;不用看醫生也知道。
  問題是有沒有時間休息?沒時間休息,看醫生有什麼用?也是花錢買止痛藥而已...
-《做工的人》


相比斬釘截鐵地丟出自己的產品或提案,換個問法或許就能讓隱藏的地雷浮現。

「假如有台一體機,能幫您整合軟硬體、讓您花費不到一半的時間就可以上線,而且前期的所需的投資還更少,您覺得如何?」

「可是這個...個資方面會不會有問題啊?」
「聽起來很棒啊,但我們總不能亂槍打鳥的每家電子支付都去接吧?」

不管你是當下回答你的產品能避開這些疑慮,還是下次帶著修正後的提案回來;
只要客戶願意說出他心中的問題,你們就有機會共同解決,而這也就讓你領先競爭者一大步。



團隊:不斷修煉的旅途

這堂課有趣的地方是,每一組都要選定其中一位的產品做為主題來進行討論。
這代表我們至少可以多了解組內自己以外的5個人,加上其他5組,總共10種的不同產品。

那麼,要如何描述一樣產品呢?看到任務的當時我可開心了,這個之前在功夫老師的產品經理課才剛學過!當然要立刻拿出來用啊!


講義的內容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是這麼和大家說的:「這是我之前上課的講義...」。很快我就知道不妙,「之前上課的講義」給人的感覺就是我根本一點都不熟這個東西;自己都不確定會不會用了,還想要怎麼去教大家用呢?

於是,這個提案被否決了。


貝爾賓:怎麼發揮才好?

這次在課前我特別考慮了貝爾賓的團隊組成,首先很明顯地;案例被選中的人就一定得擔當「專家」的角色。

再來,觀察我們成員的組成,昭賢和Kristin的分析與邏輯實力絕對是頂尖的,因此如果兩位其中一位是案主,另一位當然就得順理成章地扛下「監察員」。由於角色是可以擔任不只一個的,所以組內的監察員看來至少有1.5-2位。

而世華雖然我們很久沒有見面,但我記得他的行動力肯定是不差的,要不然也不會上完思維班就馬上轉去當業務了。

莫比和愛德華由於我在課前和他們比較不熟悉,所以只能藉由過去的文章來推測,我認為莫比比較偏向行動導向,而且在討論時也提出許多很棒的意見,可以擔任「執行者」和「創新者」;而愛德華擅於觀察人的情緒,可以擔任「協調者」。

至於我自己,雖然最高的傾向是「監察員」,但因為這個位置已經非常擁擠,我必須補上「形塑者」和「完成者」的空缺。

至於「資源調查者」這塊,原本有想過是不是也自己來做。但我發現,除了降級下來打的不算,一個人要兼到三個貝爾賓角色,真的是要做到燃燒小宇宙的程度才行,後來我也放棄這塊了,而我們和其他組的情報交流也確實非常缺乏。





看似還可以的配置,可惜我自己「形塑者」的部分沒有扮演好;以至於組內在上台演練和舉手回答的「執行者」任務上有些失誤,最後並沒有得到冠軍。

課後和Barry哥討論,如果SPIN問句能夠讓原本還不想成交的客戶意識到影響,進而引導購買;那麼SPIN能不能讓團隊成員更能鎖定在同一個目標呢?

「上完銷售課,你希望能夠得到什麼呢?」
「希望能更被病人信任,銷售更多自費醫材。」
「這樣啊,那你覺得為什麼現在會不被病人信任呢?」
「可能是我講話的方式吧...」
「原來如此,那如果自費醫材銷售的不順利,對你會有什麼影響呢?」
「因為自費醫材利潤高很多,所以如果這塊不順的話,整體收入會下降...」
「假如讓你負責__的演練,就有機會練習和改進講話的方式,你覺得如何?」
(以上對話純屬虛構)



有待改善的點實在太多了,看來路途還很漫長。

  所謂的「專業」不是一個靜態的終點,而是一個必須保持活絡的動態過程。

堅持下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營造和日本營造差在哪裡?來自日商副總的提問

為什麼學了當責卻沒有辦法實現當責?三個問題與更聰明的目標設定

什麼是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