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團隊、斜槓:優游自在的職場變形蟲


在略帶微寒又下著小雨的三月天,非常幸運地有機會補位上到Snow學姊的【職場變形蟲工作坊】回訓班,整堂課並沒有過多枝葉末節的花俏內容,而是徹底貫徹了課堂主題:「自律」的精神。




自律 = 專注 = 減少選擇 = Less is More


如果2017年對我來說是快速起飛成長的一年,那2018年就是充滿焦慮與失敗的一年。

2017年4月,上了大人學的「A101職場大人學 - 職場人際關係與優勢策略」後,原先覺得日籍主管很難搞得我開始定下心,藉著應用向上管理的技巧和每天加班到十點以後的拚勁,取得了日籍主管的信任;同時因為專案聘請了一個鋼結構方面的專家,在有教練指導、工作可以即時應用和得到回饋的環境下,我在鋼結構QC方面的知識成長到了甚至超越鋼結構工廠品管人員的等級,也順利申請到2017年底赴日本總公司研習的機會。

然而,我的自信也同步大幅成長,甚至過頭了...


2018年年初回台後,被任命了一個有點尷尬的位置,我認為自己是鋼結構團隊的負責人;但一來沒有正式的名號,二來比較資深的前輩也認為我只不過是一個「做的還不錯的菜鳥」,雖然以前早就想過當上主管之後自己要做什麼,但這種不上不下的模糊地帶卻讓我完全不知所措。到最後,成果並不突出(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而大型專案裡的複雜政治也讓我難以應對;更可怕的是,我覺得這些都是別人跟環境的問題,卻沒有檢討自己。

同時,因為一談就贏和Gipi的商業思維課程,我對商學燃起了濃厚的興趣,也看到自己未來的很多不同可能性;但卻因為這樣,我丟掉了自己的紀律。尤其在2018年末這段時間職務改為負責裝修工程,從一個領域的專家變成一個「人人都是專家的領域」(各說各話)的PM,節奏的改變讓我難以適應;而且,這讓我有種自己被拔階的感覺。

我變得很急,急著想讓長官看見我的能力,急著想被別人稱讚;我覺得我不應該只有在這個位置,我認為所學的管理和商業知識可以帶領公司,我應該要解決更大更困難的問題;於是我開始在上班時思考商業分析的case,開始覺得現在所做的事情都沒有意義,開始逃避上班...然後我的工作表現開始滑落,開始出現很多失誤...


上完Snow學姊的課,我覺得有點找回了自己;雖然內容並不是特別的創新,但上完課卻有一種給自己敲一記警鐘的感覺。


自律與斜槓:看似衝突要如何並存

為什麼我在2017年上完職場大人學後工作如魚得水,但2018上完一談就贏和商業思維後卻不是如此?

原因在於職場大人學是共通性的課程,對我的工作可以有直接的加乘效果;一談就贏雖然也算共通課程,但談判的學習在前期需要很長一段黑暗摸索期,我想我還沒有突破。
至於商業思維,對於新世代的電商等行業或許能夠有直接的加乘效果,因為在產品團隊成員直接面對市場,變化快速且競爭激烈;但在我的行業中並不是如此,就像工廠中的製造部門,商業?那是業務才會談的名詞。

人是貪心的,正因為有所需求才會成長,也就是說,所有的動機都是來自於「我想要」。可見「多要一點」的心態並不是不好,但是前提是想要的東西之間必須能夠發揮加乘效果。例如擔任業務銷售角色的人,擁有許多雜學知識是加分,所以學習許多不同知識對業務來說是「專注」;但對於技術專家角色的人就不是如此,花費太多時間在偏離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反而會變成「分心」。

以我自己來說,各種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雖然差異很大,彼此之間也不一定有所關聯(從土壤性質到裝修材料),但學習這些知識對我來說都能夠幫助工作;相反地,商業思維比較像是未來更進一步,需要接觸經營管理層面的工作時的先備知識,並不是他不重要,而是現階段不能因為他而影響自己的本業,否則就是不專業的表現。

以公司擴張業務範圍來說,要能夠整合上下游產業鏈並發會綜效的才是有用的多角化經營;除非自己所在的行業衰退太過嚴重,一頭熱地貿然跳去完全不相關的產業都是一種有勇無謀的行為。

而人們常說的斜槓,前提條件也是兩項能力必須發揮加乘效果,以課堂上舉的案例昭賢醫師來說,醫學和甜點是他的兩大專長,但這並不能叫做斜槓,因為他們本質上是沒有關聯性的。


團隊合作:先打好基底才能蓋起高樓

在團隊合作的環節中,我們忽略的團隊的基底「建立共同語言」,就急著蓋起高樓(執行任務);結果遭到了嚴重的挫敗。

回到日常工作中,「急」永遠是第一大忌,我們不斷追求「效率」,但是真的有把事情做對了嗎?還是只是看起來每個人都很忙,實際上沒有任何有效的產出?更或者,我們在做的事情真的是最重要的嗎?

也許管理和人生的共通點就是要抓到「平衡」,抬頭仰望天空久了會被路上的石頭絆倒,低頭前進久了又會忘記自己的目標在哪裡。我們既沒有辦法把所有的事情都思考清楚再行動,卻也不容許完全不計畫就動身前進。

這裡我想要推薦一下禮宏學長在MTa心得中分享的:「關鍵不在於該不該嘗試新作法,而是如果失敗了剩下的時間夠不夠我們救回來」(心得連結點此);如果失敗造成的影響很小,那我們大可以盡量的去嘗試,但如果像醫學、建築這種攸關人命的工作,除非是完全沒有解法(公司經營有嚴重危機)或者壓身家的賭一把高賠率,否則要啟動大幅度的變革非常困難。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限定一個影響的範圍,然後嘗試、修正、再嘗試,直到效果被認可後再擴大執行。


不要想一步登天,也不要停滯不前;謝謝Snow學姊的【職場變形蟲工作坊】;讓我又成長了一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營造和日本營造差在哪裡?來自日商副總的提問

為什麼學了當責卻沒有辦法實現當責?三個問題與更聰明的目標設定

什麼是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