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自己的關鍵競爭力,才能走出一片天地:從麥當勞帝國的發展過程,我們看到什麼?


最近其實有一點卡關,首先是對於商業這個領域的瞭解還不夠全面,造成某些知識點串連不起來,所以還停留在許多知識碎片的狀態;還沒有化成一個整體的能力。

但是很神奇的是,在最近所研究的一些內容中,不約而同地點出了一個共同的原則;也讓我得到了寫這篇文章的靈感。



首先是在看《早稻田商學院必修的六堂商業戰略課》這本書的時候,因為第一章就提到了麥當勞,所以我回頭把速食遊戲的關鍵片段又找出來看了一次;再來是Alex的最新文章《從時間管理到職涯發展,成為職場菁英的六項關鍵能力及成功要件》中提到了碎片化學習沒有用的原因,接著一個又一個的經驗和所學過的內容就不斷跳出來了。

那麼這個原則是什麼呢?就讓我用公司經營、團隊領導和個人學習三個面向來說明。


公司經營:你的核心競爭力在自己手上,還是在別人手上?

在「速食遊戲」中,雷在一開始經營麥當勞時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賣漢堡賺不了錢?

如果零售業的核心是「位置、位置、和位置」,那讓所有加盟者自由選擇地點與租約的雷,不就是把自己的成敗交到那些加盟商手上嗎?少了土地所有權的雷,充其量也就只是一個技術/設備供應商兼顧問的角色,那麼他的行動方案就不應該是為了麥當勞拚死拚活,而應該是致力於發展自己的技術(產品開發)和想辦法推廣給其他店家(市場開發)。

而在他選擇自己掌握所有土地之後,他才真正成為了「麥當勞」這個品牌的擁有者。

如果某項技術是你的關鍵競爭力所在,是你SWOT的優勢所在,是你的商業模式的價值主張所在,自己做!



當你選擇把核心能力外包,就代表了兩件事:你把自己的生死交到別人手上,也就意味著你的競爭者只要願意花錢,也能取得和你一樣的優勢(那還算什麼優勢?)。

我們不會看到一蘭拉麵把「製作拉麵」的工作交給別人來做,也不會看到台積電選擇把「半導體製程」外包出去。

在我的公司來說,我們擁有一組很強、幾乎可以輾壓其他家的「廠房外構工程」團隊(指工廠建築以外的工程,如環場道路、排水溝...等等),因為在廠房幾乎都在工業區,品質是很容易可以互相比較的;也曾經獲得多個客戶指定要該團隊來施工,這個團隊就是我們的核心部隊之一。

然而在某一次專案中,因為範疇比較大,在不確定能不能負擔的情況下我們最後選擇了將這個項目外包出去;但外包的施工能立和品質卻不如我們預期,最後仍然是投入了我們的核心部隊來處理才順利結案。

圖片出處:工商時報(非文中任何相關專案)


但是,如果自己就是無法掌握那項技術呢?或者是相關的技術太複雜而無法分心管理呢?

這時候和你配合的廠商就已經不是可以呼來喚去的供應商關係,而升級成商業上的戰略夥伴關係。

如果營造廠主打的是施工品質,而這些品質必須靠實際施工的工人和領班來達成;那麼對於這些廠商,我們就應該和他們發展更深入的共同合作連結。

以我們的日本總公司來說,成立超過百年以上,而在工地施工的承包商許多都是好幾代都跟著公司做,對於我們的要求已經有充分的瞭解,也擁有足夠技術和經驗的施工人員來完成任務。當然這麼長的期間中,必定也有經過挑選和淘汰不適合廠商的過程,而公司也成立了不同承包商之間的共同組織(鹿栄会/鹿世会)來加深連結與協助新廠商融入。


圖片出處:東京鹿世会FB


而對我們來說,這樣的承包商並不是隨便去外面找一家就能夠輕易替換的,所以我們不會虧待他們;最後得到的結果是:穩定的人員配置和品質產出,也支撐起我們日本五大營造廠的地位。

然而,在台灣的場合,如果我們和其他營造廠使用的是同樣的供應商,而且並不願意和他們成為夥伴而只想要上對下的關係,那麼這還能算是我們的優勢嗎?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團隊領導:一切交給專家就能搞定?先看看你面對的是什麼問題。

在團隊運作中,如果你是領導者;不要期待「專家」來幫你做決策。

第一,決策是你身為領導者的責任;第二,在專家強大的專業知識下,所有的問題他都會想在他的專業領域解決;無論是法律、會計或各種技術。這點Alex在上課的時候應該提過很多次,為什麼律師沒有辦法幫你談判?因為當你問:「律師我們該怎麼辦?」的時候,他只會站在法律專業的觀點回答你,但談判的範疇遠不止於此,「問題解決」也應該要考量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而如何正確地利用律師的專業價值?有個關鍵的問句:「如果在我們___的情況下,我們有多少__?」,看不懂?真的想知道的話,就前往一談就贏系列課程尋找答案吧!



在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也確實如此,我曾經領導過一個小團隊,而其中某位專家C在他的專業領域中應該是台灣TOP5的人選;當時情況並不如我們預期的順利,問題好像會繁殖一樣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搞得我們疲於奔命。由於作戰地點並不只有一個地方,我必須把部分的領導任務交給C,這個決策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當時間拖長之後,疲憊不堪的我一度偷懶地把確認和調整目標方向的工作放著不做,美其名曰信任與授權,實際上心裡則是:「算了不想管了,你處理好就好」的想法。

而後來也確實因為在某個事件的處理上,依照C的建議選擇使用了一項我並不熟悉、甚至這個業界也沒有前例的專業技術來解決,而發生了一些我們沒有預期到的危機;當然最後還是努力將火勢控制下來了,但這些原本都能避免的事情,卻因為我的錯誤決策而造成整個團隊和專案受到影響。面對我們不熟悉的環境和問題,選擇「相信專業」地使用一項不熟悉的架構來解決,其風險之高,並不是我們能夠輕易承受的。

「相信專業若不是一種選項,而是一個不得不然的抉擇時,通常下場都不會太好。」


個人學習:別講的一嘴好球,下場練一次吧!

如果洗衣拖地不是你拿來和別人競爭的工具,為什麼你堅持非得自己來不可?
如果你想學習的是你認定的核心技能,為什麼你卻甘願全權把他交給那些「專家」?

在第一段中我們聊了公司經營決策的外包與否,回到個人身上,很多人會覺得我上了很多課,聽了很多知識型節目,看了很多文章,為什麼自己並沒有明顯的成長?而我並不是第一個提出這項觀點的人(詳文末補充文章)。

我不是沒有去上課,也不是沒有看書,甚至有一陣子我可能2-3天就看完一本書,也有三個月排了5-6堂課的時期;但是效果並沒有特別突出,甚至還是感覺自己很空,沒有辦法產出具體的成果。那什麼時候效果最好呢?第一是上課的內容有辦法直接應用的時候,第二則是自己上完課有思考和檢討出行動方案的時候。

第一種常見於領導/管理技巧或者(平常會接觸的)專業技術課程,當自己能夠馬上運用、檢視成果和調整作法的時候,就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成長;而若能夠有一個教練在旁邊給予回饋和指導,那進步更是神速。

第二種則是存在於需要累積或者無法短期檢視成果的技術,例如談判/策略思考等等,因為應用上相對來說比較不是那麼直接,所以更需要不斷地思考和產出行動方案。

但無論是哪一種,關鍵都在於你想學的「核心技能」必須由自己來做。



如果只是聽聽知識型節目,然後把內容轉發,或者是上課拚命抄筆記,上完課之後也只是把老師講的內容想辦法記著;那就像是把你最核心的技能外包給「老師和專家」來做一樣,只是在偷懶而已。

想像一下,鈴木一朗小時候不參加練習也不比賽,而只是把教練說的話抄在筆記上,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形?



補充文章:

「建立連結,是學習時最重要的動作」

「你能善用時間碎片?還是把時間變成了碎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營造和日本營造差在哪裡?來自日商副總的提問

為什麼學了當責卻沒有辦法實現當責?三個問題與更聰明的目標設定

什麼是WPS?